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

《聽不到的聲音》@ 『野草亂寫』﹣寞冥專欄(逢星期三刊載)




我經常與身邊友人說笑,如果你想知道一個地方,小至市區城鎮,大至城市國家裏面的人民是如何生活,他們的生活是背負著什麼樣的精神與使命。你只要細心聆聽一下他們當地的獨立音樂,就會知道他們的故事。

同樣地,香港也不例外。然而,對著這個彈丸之地,我卻有著無盡的希望,也有著無窮的歎息。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,尤其是在年少輕狂的時候,總會給自己說: “樓貴?不用怕,我會努力賺錢供樓的。通脹高?不怕,我會更努力去節儉的……” 但回過神來,一個月的起薪也只有“雞碎”那麼多的人工,而物價卻不斷的上漲。任你如何努力,你有可發覺,似乎什麽夢想,什麽理想,什麽幸福生活,仿佛只是天方夜譚。

站在臺上,每個搖滾樂手舞動著吉他,腳板有力地踏著拍子,每一顆音符用一雙手彈奏和踏出每一顆音應該有的靈魂,味道,故事。這種最真最直接的精神,似乎自Beyond的輝煌年代已經漸漸褪色。我們已經難以體驗,我們的下一代更難體驗。

反而,我不是悲觀覺得什麽“主流樂壇已死”,“商業充斥整個香港社會”,“香港地只有錢幣,沒有本土文化”。而是,音樂無分好與壞,只要有人覺得好聽,這對他而言就是好音樂,相反,那就是壞音樂。

但是,香港裏所謂的“主流音樂”中,有一部份充斥了“學生hea做Essay的味道”,即是 “copy & paste” ,頂多加多個“copy & paste & edit”. 當然,主流音樂當中也有優秀的作品存在。但諷刺的是,很多商家往往爲了吸引消費者,把CD裏值得投資的幾首歌大肆宣傳一番,其他全部都是“湊夠數”。這一種玩音樂,做音樂的態度實在令人婉惜。

其實香港也有很多出色的唱作人,不論他是玩主流音樂也好,獨立音樂也好,他們也有熱愛那顆音樂的心,那段對香港的情懷,和最重要的是相信和守候香港這地方的獨有精神。而令我感到最高興和幸運的是,時下的年輕人還會跟你說, 你有無有聽什麽什麽香港本土樂隊?例如,Dear Jane, TONICK, KOLOR, 神奇膠, chochukmo, 甚至比較重型音樂,如秋紅,鐵樹蘭等等引以為豪的香港本土音樂。可見,年青新一代還是對香港這地方有一份尊重,有一份感情,有一份執著。他們沒有被主流社會意識洗腦,他們的接受能力以及創造能力,也許往往超出我們的想像。

說得再老土點,藝術源自生活,生活源自藝術。似乎音樂,是生活不能缺少的東西。我衷心希望香港這地方可以繼續發展他獨有的音樂,不要再盲目跟隨這個世界走了。這個世界的確有很多文化值得我們學習,尤其在這全球化的社會,但保留香港自己獨有的本土文化,似乎也是一場必要的革命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