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君是二年級的學生,出任他的班主任還不到兩個星期,校長、社工和駐校心理學家都紛紛找我問及他的情況;從他們的關切程度,可知小君在一年級時一定「大有作為」,然而在我眼中看來,每位踏進課室的學生都是乖孩子,一切有色眼鏡都要扔掉。
問題來了!放學時,小君把同學的食物袋從三樓踢到操場去,當我第二天知道事件的時候,食物袋已找不著了。我馬上聯絡兩位小朋友的父母告之情況;小君的父親是位明事理的專業人士,我和他在電話傾談了個多小時,由事件的起因、經過至動機,我們都細心了解,最後我為他作出建議。
「小君回家後,讓他說出自己的問題;然後,爸爸陪他選購食物袋,款式由他決定,還要告訴他,食物袋是用他儲蓄的利是錢買的。」
上課了,小君拿著精美的食物袋還給同學,誠懇的跟同學道歉。小息時,我找小君聊天,「今天覺得怎樣?」「鬆了一口氣!」從他嘴角的笑容,我相信事件已告一段落。
小孩犯錯,是他了解自己的開始,每一個錯誤都是他的功課,每份功課要他自己去完成。而孩子更需要知道他做錯事後,要承擔的責任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